夏末秋初的蒲河物流基地,龙门吊与智能调度系统协同作业,满载机电设备与精密仪器的中欧班列(沈阳)从集结中心缓缓驶出,向着欧洲腹地进发。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 “钢铁动脉”,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自 2023 年 3 月投运以来,已实现累计往返开行 1700 余列、运输货物突破 13 万标准箱的亮眼成绩,服务国内外企业超 2000 家,年均进出口货值逾 10 亿元,不仅稳居东北开行数量首位,更成功跻身全国中欧班列十五强,为辽宁高质量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能。

一、硬核基建 + 高效协同,筑牢班列开行 “压舱石”
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的高质量运营,始于扎实的硬件支撑与多部门的协同发力。该中心位于蒲河物流基地集装箱作业区内,占地面积达 17.7 万平方米,国铁沈阳局作为关键推动者,通过加大投资、深化部门协作,构建起全链条保障体系 —— 在运输组织上,统筹调度、车辆、货运等部门,精准做好货源组织、箱源调配与空车选用;在企业服务上,主动对接发货企业,协助厘清货物品类、完成装载加固与报关检验,更严格落实 “优先配箱、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 的 “四优先” 原则,全程紧盯配车、挂运、交接等环节,确保每趟班列正点交接。
作为核心运营力量,沈阳铁路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推动集结中心堆存能力从初期的 2150 个标准集装箱位,提升至如今的 3000 个标准箱位,年支撑班列作业能力达 1500 列;同时提供 “一站式办理、一条龙通关” 服务,涵盖集装箱集结到发、装卸搬运、海关监管、报关清关等全流程业务,为班列高效开行筑牢设备与服务根基。
二、三通道六口岸全覆盖,织密全球物流 “一张网”
从 “单点运输” 到 “网络辐射”,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持续拓展运输版图,如今已实现满洲里、绥芬河、同江、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 “三通道六口岸” 的全面覆盖,构建起联通欧洲的多元化通道体系。依托这一网络,班列可直达波兰、西班牙、德国等 20 余个国家的 50 多座城市,形成 “一列牵动、多城联动、多式联运、多国共运” 的发展格局,不仅打破了东北对外物流的地理局限,更成为跨区域货源集聚的关键枢纽 —— 目前中心已汇聚东北三省机电设备、长三角电子产品、珠三角医疗器械等丰富货源,承运商品种类突破 5000 种,让不同区域的优势产品通过 “钢铁驼队” 走向全球。
三、效率成本双优势,激活企业出海 “新动能”
“快一半时间、省八成费用”,成为中欧班列(沈阳)吸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当前班列到达俄罗斯仅需 12 天、到达德国约 18 天,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 1/4;而物流费用仅为空运的 1/5,大幅降低企业跨境运输成本。沈阳铁路物流中心更创新空间布局,将铁路作业线直接嵌入海关监管区域,省去常规操作中的一次集装箱装卸与短驳环节,平均每箱节约成本约 300 元,累计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 460 余万元,推动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 15%。
对东北企业而言,这条通道彻底改变了 “出海难、成本高” 的困境。以沈阳某机电设备企业为例,过去通过海运将产品运往德国需 45 天以上,如今通过中欧班列 18 天即可送达,不仅缩短了交货周期,更减少了库存积压,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
四、数字引擎领航,开辟智慧物流 “新赛道”
班列持续跑出 “加速度” 的背后,是 “数字引擎” 的强力支撑。2024 年 6 月上线的沈阳中欧班列铁路物流信息平台,彻底打通了跨境物流的信息堵点 —— 该平台由沈阳铁路物流中心自主研发,不仅将业务场景纳入国家智慧海关建设方案和跨境贸易便利化核心举措,成为全国中欧班列信息化建设的标杆,更已在满洲里、杭州等 7 个海关成功复制推广,实现了 “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未来,沈阳铁路物流中心将进一步释放数字创新价值,一方面深化与共建国家 “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 合作,探索 “中欧班列 + 跨境电商” 融合新模式,让跨境贸易更便捷;另一方面整合区域物流要素资源,推进国际商务区和产业区建设,优化通关流程、拓展网络辐射,打造 “公铁海” 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将中欧班列的高效路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推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东北亚中心城市,让 “钢铁驼队” 在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转载自其他媒体
(以上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盈滔物流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